2025 / 7
022

/
Sep / 2025

Eco-friendly Innovation

綠色創新

導入固定式震波清灰技術 岡山能資源中心實現高效減碳轉型

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中鼎集團旗下崑鼎(ECOVE)秉持「珍惜每一分資源」的核心價值,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行動。本文以操作營運的「高雄市岡山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以下簡稱岡山廠)為例,說明其導入固定式震波清灰設備,不僅有效提升焚化處理及發電效率,同時亦有助於能源使用最佳化,進一步實現節能減碳之目標。

震波清灰技術簡介

震波清灰器(Shock Pulse Generator, SPG)採用非接觸式的清灰技術,利用壓縮空氣與燃氣混合後點火,瞬間釋放高壓震波穿透煙道或鍋爐內部,將灰塵結塊震鬆並剝離,清除設備內部積灰。震波清灰技術相較於傳統蒸汽吹灰或機械敲擊技術,清灰力更強,其適用於高溫環境,具無機械磨損、維護量低等優勢,讓這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焚化爐、餘熱鍋爐、選擇性觸媒還原系統(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等高溫煙道區域。雖然初期投資相對較高,且需配合安全防爆設計,但其在提升熱交換效率、降低壓損與延長運行時間方面的效益,已逐漸成為各大型焚化與能源廠首選的節能方案。

根據應用方式,震波清灰分為移動式及固定式,說明如下:

.移動式震波清灰:操作人員以特製容器將燃氣導入爐內指定區域引爆產生震波,針對不同區域進行清灰,減少清灰死角。然而,在執行過程中須考量到冷空氣流入及排灰機負荷限制等問題;若震落灰量超過負荷,可能導致排灰架橋,進而造成停爐風險。此時便需開啟人孔進行人工清理,因此作業人員的安全亦成為操作中重要的風險評估項目。

.固定式震波清灰:通過將壓縮空氣與少量燃氣混合後點燃,形成高壓膨脹氣團,產生強力震波。震波經特殊設計的噴口或導波管傳遞至目標區域,震動煙道壁或受熱管束,將附著的灰塵或垢層震落,隨重力自然落入灰斗或收集系統。系統可透過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設定週期性震波,自動控制積灰程度,有效降低排灰架橋風險,並減少人工清灰與非計畫性停爐。

引進固定式震波清灰 提升焚化爐效益

2023年以前,岡山廠主要依賴移動式震波清灰系統,以2022年為例,全年共執行11次清灰作業,仍發生2次因積灰阻塞導致的非計畫性停爐,累計停爐時數達106小時。為改善此情況,廠方自2023年起測試固定式震波清灰系統,並於2024年正式穩定運行。實施後,非計畫性停爐事件降至0次,移動式清灰次數也減半至僅5次,僅需針對固定式系統無法覆蓋的死角加強施作。

震波清灰技術有助於維持焚化爐內部熱交換設備與燃燒空間的清潔狀態,抑制熱效率損耗,進而提升整體熱能轉換效率與燃燒穩定性。在長時間連續運轉的條件下,能有效避免因積灰導致的效率衰退與非計畫性停機,強化系統持續運作能力。以下表格彙整2022至2024年間,因積灰阻塞造成的非計畫性停爐事件與震波清灰次數之變化。數據顯示,自導入固定式震波清灰後,不僅有效減少設備故障,也提升了清灰效率。

岡山廠非計畫性停爐次數及移動式震波清灰次數統計

固定式震波清灰安裝於第二煙道(前者)與第三煙道(後者)

減少碳排當量 提升營運效能

自2024年岡山廠導入固定式震波清灰技術並穩定運作後,全年運轉時間較2022年增加106小時。以單爐每日設計處理量450公噸推估,可提升約1,988公噸的垃圾焚化處理量,並增加約855 MWh發電量。同時,非計畫性停爐次數也相較2022年減少2次,展現了設備改善對能源回收效益的正面貢獻。

若進一步換算為碳排放效益,根據2024年公告的電力排碳係數(0.474 kg CO₂e/度)估算,增加的發電量等同於減少約406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因為非計畫性停爐次數減少,柴油用量也隨之降低,若以柴油碳排係數(3.29 kg CO2e/公升)估算,節省柴油使用量等同於減少約4.4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若以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可吸收約387公噸二氧化碳為基準,相當於1.0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碳吸附量,具體呈現本技術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固定式震波清灰技術是一項針對焚化爐熱交換器表面積碳與灰塵積聚問題的創新解方。透過精準控制震波頻率與強度,能有效維持爐體內部傳熱效率,減少非計畫性停機與清灰時間,同時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實現環境效益與營運效能的雙重提升。

結語

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永續政策的核心目標,在此趨勢下,如何在既有設施中導入高效節能技術,成為能資源中心營運與轉型的關鍵。

崑鼎導入固定式震波清灰技術,不僅有效提升設備運轉效率與發電效益,更顯著降低非計畫性停爐與碳排放,展現出傳統廢棄物處理設施實現低碳化運行的潛力。隨著技術優化與應用規模擴大,其在碳減量與資源循環上的效益也將進一步擴展。此技術是推動廢棄物處理系統邁向永續的重要關鍵,亦有助於落實環保技術本土化與碳中和目標,進一步引導產業走向高效、低碳的永續發展之路。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