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Governance
永續治理
全球能源結構變化風險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最大威脅,不但會造成天災如暴風雨、山崩、火災、乾旱與颶風等災變,也對生態圈造成重大影響,而溫度、濕度及降雨量的改變,更會造成傳染性疾病的擴及。世界各國皆紛紛宣布以2050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目標,以解除全球氣候緊急狀態。 根據《巴黎協定》,減緩全球氣溫上升主要取決於能源脫碳,2015年歷史性的氣候協議幾乎在全世界都得到認可,並呼籲與工業化前相比,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需保持在「遠低於」攝氏兩度 (2°C) 的水平。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於2018年4月發布了「全球能源轉型:至2050年路徑」報告,研究可持續能源未來的技術途徑和政策影響,若能將電力提高到全球能源結構的一半以上(目前為20%),並結合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即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此份報告的預測情境中,有兩種不同情境預測;第一是採用「基礎情境」推估,至2050年全球會升溫2.6°C至3.0°C,且累積會增加至12,30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無法達到控制升溫在2.0°C的目標;第二則是採用「再生能源情境」推估,有66%的機率可達成控制升溫在2.0°C的目標,且溫室氣體累積的排放量相較「基礎情境」而言,可減少4,700億噸,顯示保持全球溫度上升低於2.0°C的目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另外,國際能源署(IEA)於 2021 年 5 月 18 日也發布一份特別報告,其中提出全球達到 2050 淨零碳排的可行路徑,其中包含「不需要投資新的化石燃料」,且亦不應新建燃煤電廠,除非擁有碳捕捉的技術。因此全球能源結構發生變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顯著增加。

既定方針假設情境依發電機電量單位來源劃分(資料來源: IEA, 最後更新 2020/01/29)
為了達到淨零的目的,國際石油公司對石化投資減少,影響公司石化事業簽約額趨勢下滑。無論臺灣或全球,為減緩環境惡化,並因應能源短缺問題,淘汰化石燃料並轉向再生能源不再只是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全球能源結構改變,對中鼎集團在煉油石化領域的事業是風險,但危機也是轉機,業務轉型已被中鼎列為新興風險之一,並調整業務重心,逐步從煉油石化轉向可再生能源。 邁向永續經營的目標,中鼎除了鞏固既有業務,也積極拓展高科及綠能低碳新興領域,以構建多角化業務布局。目前,中鼎的在建工程金額已逾3,000億台幣,預計未來將轉化為推動營收成長的動力。其中,為因應高科技供應鏈的龐大需求,中鼎繼去年初成立高科技設施事業部,積極拓展高科技產業,優異成效展現如下: .取得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台灣半導體龍頭與其供應鏈廠商的建廠工程; .拿下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廠建廠工程,拓展至儲能產業; .獲得國際DRAM大廠之建廠工程,拓展至記憶體產業。 未來中鼎將鎖定半導體、通訊(數據中心)、光電、精密監測、電腦周邊等 5大領域,創造長久且強勁的成長動能,並快速提升高科事業功力,提供最優質的專業服務給全球客戶。 另為掌握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中鼎於去年中成立高新事業發展暨策略管理委員會,尋找減碳/淨零新技術及投資案商機,並與業主及工研院合作研究包括:氫能、儲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與碳中和應用等技術合作及業務開發。近年在「綠能環保」、「低碳與潔淨能源」領域方面的業務成果如下: .離岸風電、太陽能電廠及燃氣電廠等業務持續擴增; .中壢水資源回收中心於去年年底開工動土; .高雄臨海水資源中心將於今年完工啟用; .取得桃園北區水資源再利用中心工程專案。 面對國際減碳趨勢,中鼎為發揮「台灣第一、全球百大」統包工程集團的影響力,積極推動「淨零EPC」,在EPC各階段積極提出節能減碳與碳中和服務方案;並加入「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及「台灣淨零排放協會」,承諾達成2030年辦公據點零碳排、2050年辦公室及生產據點零碳排。 為確保淨零目標的具體落實,中鼎於去年底成立集團永續與淨零辦公室,了解國際減碳、碳中和及淨零的要求,推動全集團導入組織碳盤查、減量、使用再生能源及淨零EPC,攜手供應鏈減碳,精進綠色工程技術,提供業主低碳統包及低碳供應鏈服務,以達到業務轉型策略與目的。 透過上述各面向的持續精進,中鼎成功把握減碳商機,期許能以工程核心本業,攜手同業,共同為全球永續發展作出具體貢獻。